显示标签为“Nepal”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Nepal”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穹蒼皇羽 IV 綠林

穹蒼皇羽 IV 綠林
4th - 13th Nov 2017



這趟旅程雖然以觀鷹為主,但無礙我們在剩餘的時間到林道裡走動走動。每天日出後、日落前的一個小時半都是我們到林里觀鳥的時段。這裡的林鳥和大馬的林鳥很少重疊,所以幾乎都是Lifer,確實令人感到興奮。只可惜這時間真的短了些、倉促了些,感覺還沒來得及過上癮就要趕回村子裡了。無論如何這五天裡我也確實拍了些林鳥,雖然當中多是些紀錄照,但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

林道

連結跟Dhampus Village的林道。

度假村边缘地区,靠近上山林道。

上山到达村子前的最后一段路。

這裡共有三條林道供選擇,即之前說過的上山那條、連結跟Dhampus Village那條和Sunrise Restaurant後方那條。即使不走林道,在度假村周圍和左前方的牧園裡就有夠你拍的了,當然林道裡的鳥種會更豐富啦。林道雖長,但並沒有太多分支,然而帶著沈重器材和在有限的時間下,我們基本走不完,通常都在方圓四百米左右的範圍走動。林道由扁平的石塊砌成,不算難走(再遠的路況就不曉得了)。林里的溫度涼爽,但早上和傍晚就有偏冷的情況,但人走動起來體溫上升,所以感覺還算暖和。

Streaked Laughingthrush 细纹噪鹛 当地的普鸟,村子周围就可见。


1. long tailed minivet 长尾山椒鸟
Female)雌鸟。

2. Green-tailed Sunbird 绿喉太阳鸟  
数量不少,但都站很高

3. Russet Sparrow 山麻雀  
度假屋前拍摄所得




1. Red Vented Bulbul 黑喉红臀鹎  / 
尼泊尔低原地区最常见的鹎鸟。

2. Black Bulbul 紅嘴黑鵯 
林道最常见的鹎鸟,但通常都站在外围所以比较难拍摄。

3. Himalayan Bulbul 白頰鵯 
大家最想拍的鹎鸟,可惜不太常看见。



1. Golden Bush Robin 金色林鸲
得Makus前辈指点才知道它的存在。

2. Rusty-cheeked Scimitar Babbler 大彎嘴 
只要认得它的叫声,就能找到它。

3 White Throated Laughingthrush 白喉噪鹛 
当地易见的噪鹛,就是与它无缘。

這裡的村民有牧牛和放驢的習慣,所以在林道裡與自由走動的牛大哥和驢小弟狹路相逢是在所難免的事情,開始還會有點怕怕,後來也就習慣了。就地上的黑金要多注意點吧,哈哈。除了牛驢,林道裡最常遇上的還有登山客,這裡是博卡啦鎮著名的短途登山路線,吸引不少的登山客慕名而來,平時還好,就週末人潮較多。至於這林道你說安不安全,會不會出現猛獸之類的,我說嘛這畢竟是森林,只要別離村子太遠,別偏離林道,基本還是很安全的。


1. Green Backed Tit  青背山雀
也是当地普鸟,就是逮不到绿背景。

2. Hume's Leaf Warbler 淡眉柳鶯
经团队里的专家认证就是它了。

3. Yellow Browed Tit 黄眉林雀

黑头奇鹛 Rufous Sibia 这里的普鸟,也是到处可见。


1. Pink-browed rosefinch 玫红眉朱雀
(Female)雌鸟。

2. Pink-browed rosefinch 玫红眉朱雀
(male)雄鸟 当地可见三种朱雀,但我只看到一种。

3. Mrs Gould's Sunbird 蓝喉太阳鸟
以为会很好拍,但不见她赏花,都站高高的。

4. Grey-hooded Warbler 灰头鶲莺
这里鶲莺众多,就这只比较好认,头灰褐色的。

5. Whiskered Yuhina 黄颈凤鹛
很想拍摄的目标,可惜下山当天才遇见。

即便是走馬看花,這五天累積下來也拍了不少林鳥(其實也錯過了很多。。。),所以說除了猛禽之外,林鳥和風景算是提供了不錯的選擇吧。


1. Large billed Crow 大嘴乌鸦 

2.、3.  Northern Raven 渡鸦
整日和大嘴乌鸦混在一起,外貌跟大嘴乌鸦很相似,最大的分别是渡鸦的尾巴呈砖石型,大嘴乌鸦 则是扇型;叫声也有所不同。

Black Throated Tit 紅頭山雀 还没踏上旅途之前,从没想过可以在这里遇见它。
 
Blue Fronted Redstart 蓝额红尾鸲  Male 雄鸟 很想拍的目标,可惜没时间去找它。

特別感謝團友Lim Seik Ni把此趟所观鸟类的名單整理出來。


A Listing of birds sighted at Thoolakharka
Compiled by Lim Seik Ni
1. Kalij Pheasant (Lophura leucomelanos )
2. Crimson-breasted Woodpecker (Dendrocopos cathpharius)
3. Grey-capped Woodpecker (Picus canus)
4. Bay Woodpecker (Blythipicus pyrrhotis)
5. Great Barbet (Megalaima virens)
6. Blue-throated Barbet (Megalaima asiatica)
7. White-throated Kingfisher (Halcyon smyrnensis)
8.Rose-ringed Parakeet (Psittacula krameri)
9.Rock Pigeon (Columba livia)
10.Red-rumped Swollow (Cecropis daurica)
11.Black Kite (Milvus migrans)
12. Black-eared Kite (Milvus migrans)
13.Bearded Vulture (Lammergeier) (Gypaetus barbatus)
14.Eygptian Vulture (Neophron percnopterus)
15.White-rumped Vulture (Gyps bengalensis)
16.Himalayan Vulture (Griffon) (Gyps himalayensis)
17.Red-headed Vulture (Sarcogyps calvus)
18.Black Eagle (Ictinaetus malayensis)
19. Besra (Accipiter virgatus)
20.Eurasian Sparrowhawk (Accipiter nisus)
21.Oriental Honey-buzzard (Pernis ptilorhyncus)
22.Steppe Eagle (Aquila nipalensis)
23.Bonelli's Eagle (Hieraaetus fasciatus)
24.Booted Eagle (Hieraaetus pennatus)
25.Mountain Hawk-eagle (Spizaetus nipalensis)
26.Himalayan Buzzard (Buteo spp)
27.Common Kestrel (Falco tinnunculus)
28.Peregrine Falcon (Falco peregrinus)
29. Amur Falcon (Falco amurensis)
30.Eurasian Hobby (Falco subbuteo)
31.Cattle Egret (Bubulcus ibis)
32.Yellow-billed Blue Magpie (Urocissa flavirostris)
33.Red-billed Blue Magpie (Urocissa erythroryncha)
34.Common Green Magpie (Cissa chinensis)
35.Grey Treepie (Dendrocitta formosae)
36.Black Headed Jay (Garrulus lanceolatus)
37.House Crow (Corvus splendens)
38.Large-billed Crow (Corvus macrorhynchos)
39.Common Raven (Corvus corax)
40.Long-tailed Minivet (Pericrocotus ethologus)
41.White-throated fantail (Rhipidura albicollis)
42.Yellow-bellied Fantail (Rhipidura hypoxantha)
43.Black Drongo (Dicrurus macrocercus)
44.Maroon Oriole (Oriolus traillii)
45.Long-tailed shrike (Lanius schach)
46.White Wagtail (Motacilla alba)
47.Black Headed Jay (Garrulus lanceolatus)
48.Himalayan Bluetail (Tarsiger rufilatus)
49.Golden Bush Robin (Tarsiger chrysaeus)
50.Blue-fronted Redstart (Phoenicurus frontalis)
51.White-capped Water-redstart (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
52.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Rhyacornis fuliginosus)
53.Common Myna (Acridotheres tristis)
54.White-tailed Nuthatch (Sitta himalayensis)
55.Green-backed Tit (Parus monticolus)
56.Black-throated Tit (Aegithalos concinnus)
57.Yellow-browed Tit (Sylviparus modestus)
58.Red-whiskered Bulbul (Pycnonotus jocosus)
59.Himalayan Bulbul (Pycnonotus leucogenys)
60.Red-vented Bulbul (Pycnonotus cafer)
61.Asian Black Bulbul (Hypsipetes leucocephalus)
62.Hume’s Warbler (Phylloscopus humei)
63.Ashy-throated Wabler (Phylloscopus maculipennis)
64.Grey-hooded Warbler (Seicercus xanthoschistos)
65.Common Chiffchaff (Phylloscopus collybita)
66.Yellow-bellied Wabler (Abroscopus superciliaris)
67.Rusty-cheeked Scimitar Babbler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68.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 (Pomatorhinus ruficollis)
69.White-throat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albogularis)
70.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leucolophus)
71.Striat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striatus)
72.Streak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lineatus)
73.Chestnut-crowned Laughingthrush (Garrulax erythrocephalus)
74.Red-billed Leiothrix (Leiothrix lutea)
75.Bar-throated Siva (Siva Strigula) 
76.Whiskered Yuhina (Yuhina flavicollis)
77.Orienal white-eye (Zosterops palpebrosus)
78.Rufous Sibia (Heterophasia capistrata)
79.Grey Bushchat (Saxicola ferreus)
80.Pied Bushchat (Saxicola caprata)
81.Common Stonechat (Saxicola torquatus)
82.Rusty-tailed flycatcher (Muscicapa ruficauda)
83.Ferruginous flycatcher (Muscicapa ferruginea)
84.Rufous-gorgeted Flycatcher (Ficedula strophiata)
85.Large Niltava (Niltava grandis)
86.Fire-breasted Flowerpecker (Dicaeum ignipectus)
87.Green-tailed Sunbird (Aethopyga nipalensis)
88.Black-throated Sunbird (Aethopyga saturata)
89.Fire-tailed Sunbird (Aethopyga ignicauda)
90.Mrs Gould’s Sunbird (Aethopyga gouldiae)
91.House Sparrow (Passer domesticus)
92.Russet Sparrow (Passer rutilans)
93. EurasianTree Sparow (Passer montanus)
94.Olive-backed Pipit (Anthus hodgsoni)
95.Rosy Pipit (Anthus roseatus)
96.Dark-breasted Rosefinch (Carpodacus nipalensis)
97.Pink-browed Rosefinch (Carpodacus rodochroa)
98.Blue Whistling-thrush (Myophonus caeruleus)
99.Pied Thrush (Zoothera wardii)

White-tailed nuthatch 白尾鳾 当地数量最多的应该就是它了,不论走到哪都有它们的身影。


總結

故事來到這裡,這趟觀鷹之旅也差不多該結束了。10天16人的行程確實和過往的鳥攝之旅有不一樣的體驗跟感受。比較像是邊旅遊邊攝鳥,比較輕鬆也比較自由。當然啦,大家都是超好人。另外這趟旅程之所以能過得如此輕鬆跟好玩,尤其要感謝OT和Maye,謝謝他們的協調跟幫忙,2017年能參與這趟旅程算是無憾了。感謝大家,也祝大家新年快樂,旅途愉快。。。(啊,總於可以把佔據電腦多時,多達80G的照片拷貝起來了。)


Barking Deer 赤麂 最后一个傍晚摄得,我以为是圈养的,后来才知道是野生的。
 
Yellow-throated Marten 黄喉貂  最后一个傍晚出现让大家拍个够,就我不在现场而已。(本人最大遗憾


----------------------------------------------------------------------------------

《穹蒼皇羽》系列結束之後估計會有一段時間不會更新部落格了。不是因為我懶惰唷,而是為了下一個系列 《海羽國度 Shorebirds  Kingdom》作準備。2017年《海。鳥。活》帖子裡就曾經說過今年會把重心移向水禽,這是個不容易攻破的領域啊,我也在為實踐諾言而努力著。所以加油吧,向目標前進!






- Namaste - 

The End 完结

2018年1月7日星期日

穹蒼皇羽 III 皇族

穹蒼皇羽 III 皇族
4th - 13th Nov 2017
 




猛禽

"猛禽" 一詞在詞典中解釋為 - 體大而兇猛的鳥類。 雖然不完全正確,但從中你可以知道被冠上猛禽一詞的鳥類都是狠角色。"猛禽" 即民間俗稱的"老鷹",均為掠食性鳥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當中,五官發達者比比皆是,甚稱鳥界的能力者,如果有鳥類運動會的話,它們就是冠軍人馬、夢幻隊伍(咳咳,有點誇張了)。

遷移

冬季即將來臨,北方的鳥兒為了避開寒冷的氣候都會往溫暖的南部遷移,即便是猛禽也不列外。所以每年的九月至十二月是觀賞猛禽遷移的最好時機。尼泊爾的Thoolakharka因為占了地理的優勢,成了亞洲少數最佳的觀鷹熱點。根據報導,鳥兒從中國、蒙古大地出發,它們從東北一直往西南方向遷移,期間經過尼泊爾,然後停留在印度國境;其中仍有部分會繼續往西飛直到中東,甚至非洲才停下來。

位於尼泊爾。博卡拉鎮邊緣的Thoolakharka Australian base Camp在觀鷹的季節裡曾經紀錄過三十種猛禽(包括十二種雕)和八種禿鷲過境。而且很多時候都是近距離接觸,讓人受寵若驚。而隨著時間的改變,所見猛禽的種類和頻率也會有所改變。例如九月尾至十一月初是隼類老鷹大肆出現的時期;而十一月初到十一月中則是發現草原雕的全盛時期。當然也有例外,如林鵰(Black Eagle)、鷹雕(Mountain Hawk Eagle)屬於本土品種所以全年可見。

猛禽迁移路线图

觀鷹活動

我們的活動從早上九時開始直到下午四時結束。早上禿鷲出現的機率會比鷹類高,這或許與它們的棲息地和習性有關吧。天氣也會影響觀鷹的活動。天氣好,太陽高照的話,老鷹就會飛得高,飛得遠;相反的起霧,热气团稀薄,老鷹则無法盤旋而上。尼泊爾九月中至十月中仍受夏季季候風影響,雲雨仍時有發生直到十月尾情況才會漸漸好轉,也就是說十一月是觀鷹的最佳時期。

跟其他的觀鷹熱點比起來,這裡氣候可說相當不錯了。即使是太陽高照的中午時分也不過22度左右,拿把傘子擋一擋或許還要擔心著涼的可能性哦。加上風景宜人,即使沒鳥飛來,望著浩瀚的雪山群也絕對值回票價,當然有鳥是最好不過啦。午餐時間,後方的餐館還會把早已預約好的美食準時送到,多逍遙自在啊。










原生猛禽

Black Eagle 林鵰 69 - 81cm  如果沒順光拍攝的話,基本上就是黑黑一隻啦。

Mountain Hawk Eagle 鷹雕 - 72cm

這雕很帥氣,也看得出很兇猛,即便靠近了我們這班觀鳥人,仍對我們不屑一顧。

Bonelli's Eagle 白腹隼雕 亚成鸟 65 - 72cm

 有遷移和本土之分,其中一對亞成鳥經常在我們周圍出現,不知是本土還是遷鳥呢。

Black Eared Kite 黑耳鳶 58 - 66cm





黑鳶在尼泊爾屬最容易看見的猛禽,無論是郊區或城市都有它們的蹤影。數量之龐大令人咋舌。但要拍好它們卻沒有想像般容易,主要是它很喜歡半縮起翅膀飛翔,要拍展翅的黑鳶就要花多點耐心才行(由于黑鳶和黑耳鳶的分类很模糊,很多资料说法都不太一致,所以在此归为同一类)。


过境猛禽

Steppe Eagle 草原雕 76 - 80cm

十一月初正是草原雕大量遷移的季節,我們在觀鷹的第一天,下午接近三時時,在短短的一個小時內就有約三百隻草原雕從我們"身旁"呼嘯而過。可惜天氣不是很好,不然就大發了。而五天下來,大概也有六百隻左右的草原雕從我們的山坡上經過吧。它們當中有幼鳥、亞成鳥和成鳥(一年羽至五年羽),體形上不會有很大差別,我想主要是靠羽色來區別吧。


Steppe Eagle 草原雕 76 - 80cm 幼鸟 第一年羽 First Plumage JUV

Steppe Eagle 草原雕 76 - 80cm 幼鸟 第一年羽 First Plumage JUV
 
Steppe Eagle 草原雕 76 - 80cm 亚成鸟  第二年羽 Second Plumage Sub-adult

亚成鸟  第三至四年羽 Third to fourth Plumage Sub-adult

亚成鸟  第四年羽 fourth Plumage Sub-adult

亚成鸟至成鸟  第四至五年羽  Fourth to Fifth  Plumage  Sub-adult to Adult

成鸟  第五年羽  Fifth  Plumage Adult

成鸟  第五年羽  Fifth  Plumage Adult


Oriental Honey Buzzard (OHB) 東方蜂鹰 57 - 60cm

OHB 雖然在個體上羽色会比较多样化,但形態上看來不會太難辨認(頭狀偏尖細)。

Booted Eagle 靴隼雕 45 - 53cm 讓我最容易把他們和Bonell's Eagle搞混的老鷹。

主要是以兩邊肩膀上的兩片白斑來辨認吧。

一般上大型的猛禽飛行的速度都不會很快,加上老遠你就會先看到它了,所以拍攝起來難度還不算太高;相反的小型猛禽 Accipiter  就難多了。它們的數量少,飛得又很快,而且也很難會預先發現它們。尤其那些呈水平線飛過來的鳥兒,小只加上死角的問題,每當看見它們時差不多都要離開拍攝範圍了。即使你很幸運的預先發現它們,但要用手中的大炮追到它們也不容易,考的是相機的能耐和攝者的經驗,所以說我錯過了最多的就是小型猛禽。遺憾啊,這些小猛禽都是相當有特色的一群,也是Makus的主要目標。


Eurasian Hobby 燕隼 30 - 36cm

Common Kestrel 红隼 32 - 35cm

Peregrine Falcon 游隼 38 - 51cm 没记错的话,是世上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

Besra 松雀鹰  29 - 36cm  这些小又快的家伙,是600mm长焦镜的克星。


猛禽小趣事

- 猛禽的感官發達是眾所皆知的,當我們在拍攝草原雕時,即便還隔著相當的距離,但只要你按下快門,它們馬上會轉頭來盯著你。超強的聽力和判斷音源的能力令人讚嘆不已。

- 猛禽是天空的王者,照理來說體型越大應該越占優勢吧?其實不盡然。在猛禽的世界裡,大的通常會被小的"欺負"。這是因為大型猛禽飛行的速度不及小的,所以你會看到烏鴉追大鵬,卻鮮少得罪雀鷹、遊隼一族吧。


猛禽攝影

光源 - 我們所處的位置,光源並不是很理想。早上得依鳥兒飛過的方向,如果是右手邊飛過就是背光,如果從左手邊飛過就是順光。到了早上十一時開始有熱氣幹擾,出來的照片基本都不會很銳利。直到中午二時過後,情況開始好轉,此時太陽在我們後方,熱氣也開始消退,三時則是黃金時段,拍出來的照片最理想,無論怎麼拍都清晰。

速度 Speed - 一般都維持在兩千以上吧,速度太低拍出來的照片糊掉的機會很高。尤其是小型猛禽,飛的速度超快的。

感光度 ISO - 這要看不同相機的能力了,總之越高越好,但又要顧及躁點問題。

光圈 F - 一般都設在F7 - F9左右。

爆光度 - 最難的問題。要看鳥兒受光的程度和角度來取捨了。尤其太陽在鳥兒上方,加光雖可以看到翅膀底部的細節,但頭部可能就會過爆了;減光則可以避免頭部和上方細節過爆,但兩片翅膀就黑掉了,有些人會把相機設為手動就是這個原因。





禿鷲



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可以觀看到九種禿鷲的國家。而我們所處的Thoolakharka Australian base Camp就有八種的禿鷲紀錄(其中三種為留鳥,五種為過境鳥)。同時這裡也是世界上鮮少可以和胡禿鷲近距離接觸的寶地。當初Makus給我看的就是胡禿鷲的照片,這臉上長鬍子的傢夥我一眼就看上了。

其實禿鷲在很久以前曾經生活在許多亞洲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很可惜這鳥給人的印象不太好(可能是吃腐肉的關係),後來又逢遭農藥毒害,最後都滅絕了。近年來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在積極的展開保育工作,其中的飼養繁殖計畫(captive-breeding), 禿鷲餐廳 (Vulture Restaurant)更是起到了正面作用,大部分禿鷲品種的數量都開始止跌回升了。

Bearded Vulture / Lammergeier 胡禿鷲 100 - 115cm

我來尼泊爾的主要目標,屬於這裡的原生鳥種。很可惜我們只在前兩天看見它,雖然已經拍了不錯的照片,但卻有種到喉不到胃的遺憾,希望下次還有機會咯。胡禿鷲的食物相當特別,主要以裸骨為主,如果遇到骨頭太大,它們會叼著骨頭飛上高空然後把它摔下,讓骨頭碎裂城小塊以便吞食。骨髓是它們九成的食物來源。


Bearded Vulture / Lammergeier 胡禿鷲 100 - 115cm

Bearded Vulture / Lammergeier 胡禿鷲 這臉上長鬍子的傢夥我一眼就看上了。

属Thoolakharka原生鸟种
 
帅吧~

Red - Headed Vulture 黑兀鷲  85cm 雄鸟 Male 黄眼

喉囊饱满,应该是吃饱了。

颈上的两片红色蜡膜看起来极像大耳朵,其实蜡膜处有丰富的触觉小体,是一种感觉器官。

Red - Headed Vulture 黑兀鷲  85cm 雌鸟 Female 黑眼

Red - Headed Vulture 黑兀鷲  85cm 雌鸟 Female 黑眼

Red - Headed Vulture 黑兀鷲  85cm 雌鸟 Female 黑眼


Red - Headed Vulture 黑兀鷲  85cm

屬於這裡的原生鳥種,也是除了高山兀鷲外,最常探訪我們的禿鷲。黃眼為雄鳥,黑眼為雌鳥。此鳥於2007年被IUCN紅色名錄評核後確認為極危物種。

White - Rumped Vulture 擬兀鷲 75 - 85cm

屬過境鳥,是五天觀察期裡較少來訪的禿鷲,也是拍得較少的禿鷲。希望下次還可以再多拍一些。同樣被IUCN紅色名錄評核後確認為極危物種。


White - Rumped Vulture 擬兀鷲 75 - 85cm

较少出现,所以照片也欠奉。

White - Rumped Vulture 擬兀鷲 三年羽 亚成鸟 Third Year Plumage Sub-adult

Egyptian Vulture 白兀鷲 60 - 70cm

Egyptian Vulture 白兀鷲 60 - 70cm

屬過境鳥,白兀鷲在很多地方的數量都有明顯下跌的趨勢。五天觀察期裡出現的次數最少,而且都飛很高。很可惜啊,它是我今趟旅程的第三目標。據說在博卡拉鎮附近的一個垃圾場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它們的蹤影。希望下次有機會拜訪咯。此鳥被IUCN紅色名錄評核後確認為瀕危物種。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雖然十一月中才是高山禿鷲出現的高峰期,但我們所在的五天裡已經可以很頻密的看到它們的蹤影了。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一起飛,當中幼鳥和成鳥都混在一起。體型之巨大甚稱鳥界的空巴A380。由於它們是地球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可高過珠穆朗瑪峰),所以有些從雲端穿過了我們也沒察覺到吧。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成鸟 Adult
 
一般都是三五成群一起飛,當中幼鳥和成鳥都混在一起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成鸟 Adult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幼鸟 JUV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幼鸟 JUV

Himalayan Vulture 高山禿鷲 115 - 125cm 幼鸟 JUV

Cinereous Vulture 100 - 110cm 另一只脸部很有特色的秃鹫,可惜此趟没缘遇见。

Slender - billed Vulture 细嘴兀鹫 93 - 100cm 世界上最稀有的秃鹫,为尼泊尔原生鸟种。

為了把禿鷲吸引過來,第三天我們準備了二十公斤的牛肋骨放在山坡一角。這一安排雖然確實把一些禿鷲和猛禽吸引了過來,但很可惜它們並沒有像往年般停留著。根據我們的推斷,主要因素應該有兩個 - 1)受到大群巨嘴鴉和渡鸦的滋擾   2)從它們的喉囊飽滿程度來看,應該在別處得到了足夠的食物供給,所以就不屑下來了。

為禿鷲發聲

禿鷲雖屬猛禽科,也是鳥類世界體型最大的其中一族。性情卻沒有想像般猛烈。它們鮮少捕抓活物,僅以腐屍為食。其覓食行為對自然界起到了清道夫的作用,在防禦疾病傳播上有很大的幫助。多年來人類為了防止農作物被小動物破壞,投放了大量的毒藥,這間接害死了大量的禿鷲,加上捕獵、非法貿易行為、濫用抗生素於禽畜也會對禿鷲的免疫系統造成破壞。禿鷲的數量幾乎接近崩潰邊緣。為了不讓滅絕的悲劇發生在禿鷲身上,各大洲的國家政府開始攜手合作,力挽狂瀾。除了積極保育工作外,也在國家憲法上把她們列入受保護動物。 限制使用對禿鷲有害的抗生素雙氯芬酸鈉等,總於緩和了禿鷲數量急遽下跌的趨勢。

2016年,一位年輕的尼泊爾學者Tulsi Subedi開始了對胡禿鷲的衛星定位追蹤計畫,獲得了很多不同組織的支持。我覺得這是一個希望的象徵。希望在未来,人類可以及時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吧。

--------------------------------------------------------------------------------------------------------------------------- 

下期预告:


很快的,《穹苍皇羽》终于也来到了最后一个篇章。这次我将会分享一些当地林鸟的的照片和故事。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猛禽,所以林鸟的拍摄就比较随意一点了。哈哈~

 ---------------------------------------------------------------------------------------------------------------------------